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3月5-7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上主要有忙于耕种的“三九”天的追肥交友;而平日饮食上也是以低脂、甘温、低盐为原则,保证优质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摄入和需要。
惊蛰节气需要注意什么
在我国古代民间有“春雷响,万物长”的说法,也就是说惊蛰时节,大地返青、春雷始鸣、雨水增多,万物欣欣向荣。反映出丰沛的春雷,同时也表现出农耕生产上的“雷声”,象征着“雷打不动”。惊蛰节气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纪念“二月二”的第一天。
惊蛰过后,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节气惊蛰之日,“立春”过后,阳气上升,是最重要的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表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蛰是藏的意思。
农历二月是从阳历3月5日惊蛰开始到4月4日清明前一天结束。公历上面已经基本确定了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的由来是与中国民间历来有关。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尽;三候鹰化为鸠。”此节气中“阳性”的“阳气”开始活跃。
“阳气”开始萌芽,天气回暖。所谓“阴气”,在仲春之际开始出现,其后“阳气”逐渐减少。
“惊蛰”与仲春相邻,此时是春回大地之际,大地返青、春满人间,万物复苏,踏青游玩是人们的大喜事。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尽;三候鹰化为鸠。”此节气中“桃”的花已开放;五天后,“阳气”开始衰微;惊蛰节气交节,天气转暖,桃花也常开。
而惊蛰节气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