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孩子穷养好还是富养好,以及不好养的孩子非富即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有的家庭明明不宽裕,却要富养孩子,这样好吗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是什么意思“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这样的思维之下,很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最大的努力给满足孩子的需求。宁愿自己穿得差一点,也要给孩子买几千块的运动鞋;自己用着老年机也要给孩子买最新的苹果手机。但是,这种“穷家富养”的结果如何呢?我们看到,这样的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不能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而且即便家长掏心掏肺也换不来孩子的感恩之心。
前段时间在网上传出一段视频看着很让人揪心:因为父母确实没钱了没给孩子买最新的苹果手机,结果孩子当街对母亲大打出手。这样的事例其实并不少,长期的予取予求,孩子认为父母长辈给他的都是理所应当,以前没有被拒绝过,一旦要求没得到满足,自然暴跳如雷。
澳大利亚属于西方比较发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但是,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对自己的孩子却显得很抠门,他们奉行的是“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因为他们认为从小生活优厚的孩子将会缺乏自理和自制能力,与其让他们长大之后再吃亏,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吃点苦头。
在秋冬季节,我们的家长总是唯恐孩子感冒受凉,给孩子穿得往往比大人还多一点。但是在澳大利亚,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很少看到家长给孩子穿羽绒服,棉衣什么的,最多在外套外面加一件薄绒衣罢了,“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是澳大利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次,在悉尼,作者曾亲眼目睹这么一件事: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到医院就诊,妈妈到诊疗室做检查去了,父亲陪着看上去只有两三岁的女儿在大厅等候。女儿突然说口渴了,要喝水,医院大厅就有自动贩卖机,里面有各种饮料,而且售价并不贵,一澳元一杯,女儿眼巴巴看着,也是希望父亲能买一杯饮料解渴。但是这位父亲却从售卖机抽了一个免费的纸杯,到旁边的卫生间接了一杯自来水递给女儿(澳大利亚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从这位父亲的工作牌可以看出,他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当不至于穷到买不起一杯饮料,这便是一种“富家穷养”的教育理念吧。
在澳大利亚的托儿所,在幼儿园,经常可以孩子们在地毯上爬来爬去,又哭又闹,但是家长绝不会因为孩子一哭闹就去哄,抱。他们任由孩子去滚,去爬,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不到非出手不可的时候,绝不轻易出手帮助。有时候在大街上看到冒着太阳推着婴儿车出来遛弯的母亲,他们并不把婴儿车上的遮阳棚打开,就让孩子那样晒着,以此来“打磨”孩子,这也算是教育的良苦用心吧。
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抗挫折的能力,也问过一些日本家长,为什么要刻意让孩子吃苦头,他们认为:既然孩子长大之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面对生活,去打拼闯荡,与其让他们长大以后面对困难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领。
温室里无法培育出参天大树,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没有底线和原则。一些的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再富也要“穷”孩子,当然更不能“穷家富养”,否则很有可能我们无原则的爱换来的不是感恩,而是无尽索取和理所应当。
男儿穷养,女儿富养,这是中国古代对子女教育的一种概念和方式,就是古训。认为男儿迟早会成为家庭主人,要想让他兴家立业,就必须认真打造。在生活各方面管教严格点,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花花公子。在经济上对他收紧一点,培养他吃苦奈劳的精神,让他们知道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知道珍惜家庭财产,知道油盐柴米贵的道理。在做人方面多示范引导,不让他骄生惯养,要从小立志,经受风雨,具备优秀的品貭和责任感。
女子富养,就是从小对她态度谦和,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力在陪养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落落大方。仁慧贤良,温柔体贴的贤能女子。但我觉得对孩子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对男孩还是要严一点,利用挫折教育突出穷养,不能让他任性妄为,娇生惯养。陪养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个性,懂得取舍和满足。对女孩也不能太骄纵,也要循循诱善,注重品质修为,防止她大手大脚,重富轻贫。娇宠是危害孩子的毒药!古人云:骄之必败!宠之必坏!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